主讲人:北京权威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中证所,心理咨询师、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。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,具有应用心理学(社会心理学、教育心理学)背景。经过整合以人本主义为中心,结合青少年自身学校人际、师生、同学关系,亲子关系,在校表现等综合全方位因素针对性心理咨询,同时给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专业性指导,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咨询道路。
看着孩子一遍遍重复同样的动作,家长的心仿佛被揪紧了。明明只是想让孩子正常生活,可那些"必须"和"不能"的执念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们。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?清晨的洗手台前中证所,孩子固执地搓洗着双手,直到水都变黄了才肯出门;书包要按特定顺序摆放,否则就要重新整理三遍;作业本上的字迹必须工整到每个笔画都像被尺子量过一样。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,背后却是孩子内心的强烈不安。
记得有位六年级的小宇,他的强迫行为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。每天上学前要检查门锁21次,书包里的文具必须按照"铅笔-橡皮-尺子"的顺序排列,否则就会情绪崩溃。最让人心疼的是,他明明成绩优异,却因为这些行为被同学嘲笑"怪胎"。当家长带着他找到我时,小宇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洗洁精的泡沫,眼神里满是疲惫和抗拒。
展开剩余42%其实强迫症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,孩子越是挣扎,越容易被困住。在咨询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强迫行为都与"完美主义"有关。他们害怕犯错,害怕被评价,于是用重复的行为来获得掌控感。就像小宇,每次检查门锁都是在确认"我是不是安全的",而书包的排列顺序则暗示着"我是不是足够优秀"。
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。我曾带小宇做过一个特别的练习:在客厅角落设置"安全区",当他感到焦虑时,就去那里做深呼吸。我们还玩起了"行为游戏",把重复的动作变成有趣的小任务。三个月后,小宇终于能自己决定要不要检查门锁,书包的顺序也变成了"按喜好排列"。他告诉我:"郭老师,我觉得自己像被按下暂停键的动画片,现在终于能流畅地动起来了。"
作为有十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,我深知每个孩子的强迫行为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。有的孩子把强迫症当成对抗压力的盾牌,有的则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求关注。在与无数家庭的对话中,我发现最有效的缓解方式往往藏在最简单的细节里:当孩子坚持要重复某个动作时,不妨用"我们一起数到10"来替代;当他们过度担忧时,可以先接纳他们的焦虑中证所,再慢慢引导。
发布于:安徽省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